貓癬全指南:原因、治療方法、初期症狀與預防傳染
目录
一、貓癬概述
貓癬(Dermatophytosis)是貓咪最常見的淺層皮膚真菌感染症,由皮膚癬菌屬(Dermatophytes)真菌引起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約90%的貓癬病例由犬小孢子菌(Microsporum canis)造成,尤其在幼貓、長毛貓與群養環境中發生率更高。此病症不僅影響貓咪健康,更具有人畜共通傳染風險,需要鏟屎官特別關注。
二、貓癬主要症狀
1. 典型臨床表現
感染初期多呈現圓形或不規則脫毛斑塊,邊緣常有明顯紅暈與皮屑堆積。病灶常見於頭部、耳廓與四肢,隨著病程進展會出現灰色鱗屑、毛髮斷裂與輕度瘙癢。值得注意的是,約10-15%的貓咪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,仍具有傳染其他個體與人類的風險。
2. 病程發展差異
健康成年貓多表現為局部性病灶,通常2-4個月內可能自愈;而幼貓、老年貓或免疫抑制個體(如FIV感染貓)則易發展為全身性感染,可能出現大面積皮損、膿皮症等嚴重併發症。波斯貓等長毛品種常呈現「隱匿性感染」,僅表現為毛髮無光澤與輕度皮屑,診斷難度較高。
三、貓癬感染原因
1. 致病微生物
犬小孢子菌(Microsporum canis)佔貓癬病例絕大多數,其分生孢子可在環境中存活長達18個月。次要病原包括石膏樣小孢子菌(M. gypseum)與鬚癬毛癬菌(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),後者多經由囓齒動物傳播。這些真菌能分解角蛋白,侵入毛囊與角質層造成病變。
2. 危險因子
潮濕環境(濕度>70%)會大幅提升孢子活性,群養環境的交叉感染率可達30-50%。營養不良(特別是蛋白質與必須脂肪酸缺乏)、皮膚創傷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因素都會削弱皮膚屏障功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約25%的健康貓可能成為帶原者而不發病,卻持續散播孢子。
四、貓癬診斷要點
1. 伍氏燈檢查
使用波長365nm的伍氏燈(Woods lamp)照射時,約50-60%的犬小孢子菌會呈現蘋果綠螢光,此因真菌代謝產物所致。但需注意:螢光反應可能受藥物殘留影響產生偽陽性,而某些菌株(如T. mentagrophytes)則不會發光,故不能作為唯一診斷依據。
2. 實驗室確診
真菌培養是確診黃金標準,使用DTM培養基(Dermatophyte Test Medium)需觀察2-3週,陽性結果會呈現紅色變色與白色絨毛狀菌落。顯微鏡檢可直接觀察毛幹上的孢子與菌絲,採樣時應使用牙刷刮取病灶邊緣的皮屑與斷毛,以提高檢出率。
五、貓癬治療方案
1. 局部處置
輕度感染建議每週2-3次藥浴,使用含2-4% chlorhexidine、2% lime sulfur或enilconazole的洗劑,藥浴後需保持皮毛完全乾燥。局部塗抹miconazole或terbinafine軟膏每日2次,塗藥範圍應超出病灶邊緣2-3cm。長毛貓建議剃除患部周圍毛髮以提升藥物接觸。
2. 全身性用藥
泛發性感染需口服抗真菌藥物,itraconazole(5-10mg/kg)療程至少4-6週,需與食物同服以提升吸收。Terbinafine(30-40mg/kg)對犬小孢子菌的MIC值較低,肝毒性風險也較小。治療期間應每2週監測肝功能,並持續用藥至真菌培養轉陰後2週。
3. 環境消毒
真菌孢子對常用消毒劑抵抗力強,建議使用1:10-1:100的次氯酸鈉(漂白水)處理硬質表面,織物與貓窩可用60°C以上熱水清洗。吸塵器應每日使用並立即棄置集塵袋,環境處理需每週2次並持續至治療結束後1個月。高價值物品可用enilconazole燻蒸處理。
六、貓癬預防措施
新進貓咪應隔離觀察2-4週並進行真菌篩檢。保持環境濕度<50%、每日通風2-3小時可有效抑制孢子活性。營養補充應著重蛋白質(>30%)、維生素A與鋅,可提升皮膚修復能力。群養環境建議每季度進行預防性環境消毒,高風險個體可考慮每週一次預防性藥浴。
七、人畜共通風險
人類接觸感染貓後約3-14天可能出現典型環狀紅疹,免疫低下者可能發展為深部感染。處理病貓時應戴手套、穿長袖衣物,並立即用抗真菌肥皂洗手。家庭中有幼兒、老人或化療患者時,建議將病貓嚴格隔離至培養陰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約20%的人類病例可能無明顯症狀卻持續攜帶真菌。